【河北疾控提示】户外作业劳动者防暑降温全指南
进入三伏天,广大劳动者朋友们要注意户外作业的高温危害,尤其是快递员、环卫工、建筑工人等长时间户外工作的职业人群。
什么是高温作业?
职业活动中的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,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≥25℃的作业。WBGT指数是指湿球黑球温度,综合考虑了湿度、热辐射和风速等因素,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指标。高温的职业接触限值与体力劳动强度和接触时间相关。接触时间越长,体力劳动强度越大,高温的职业接触限值越低。
中暑的三大阶段
劳动者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,易引发中暑,尤其在三伏天,温度高、湿度高且热辐射强的情况下。中暑分为三个阶段热痉挛、热衰竭、热射病。
热痉挛是轻度中暑阶段,主要以电解质失衡为主,症状表现为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、间歇发作的肌痉挛,伴有收缩痛,多见于四肢肌肉、咀嚼肌及腹肌,尤以腓肠肌为著,呈对称性;体温一般正常。
热衰竭是中度中暑阶段,以脱水和循环系统衰竭为主,症状是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,如多汗、皮肤湿冷、面色苍白、恶心、头晕、心率明显增加、低血压、少尿,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℃,可伴有眩晕、晕厥,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。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、高钠血症、氮质血症。
热射病是重度中暑阶段,以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为主,症状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,表现为皮肤干热,无汗,体温高达40℃及以上,谵妄、昏迷等;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、横纹肌溶解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。
热痉挛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热衰竭,一部分热衰竭病例若不及时医治,可发展成热射病,热射病可导致死亡。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更易进展为重症,需格外警惕。
突发中暑怎么办?
中暑先兆识别
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口渴、多汗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℃,可伴有面部潮红或皮肤灼热等,此时考虑为中暑先兆,应当立即到阴凉处休息、平卧,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清凉饮料并对症处理,进行密切观察。
中暑症状处置
如果已经发生热痉挛、热衰竭等,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,解开衣扣和裤带,把上身稍垫高,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,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头部,同时给病人扇凉、按摩四肢及皮肤,以促进血液循环,增加散热能力,补充电解质,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。若热衰竭经处置,30分钟内无改善或意识模糊,应紧急送医治疗。若出现热射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治疗。
防暑指南:企业、个人必备措施
用人单位预防措施
合理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时间。在高温天气期间,合理调整作业时间。避开高温时段,实行轮岗制,缩短工时。
开展职业健康培训。普及高温防护、中暑自救、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,提高劳动者自救互救能力。
积极改善作业条件。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增设遮阳棚、通风设备、喷雾降温装置等。
开展职业健康监护。高温季节来临之前,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。对患有高温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,应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。高温职业禁忌症:未控制的高血压、慢性肾炎、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未控制的糖尿病、全身瘢痕面积≥20%以上(工伤标准的八级)、癫痫。
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暑饮料及药品。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,避免阳光直射头部,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。尽量选用棉或麻的、浅色、透气性好、宽松材质的工作服,加快热量消散。为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、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。防暑降温饮料:糖盐水、盐茶水、含电解质的清凉饮料、绿豆汤等。防暑药品:仁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、生理盐水等。降温用品:冷水及冰块、化学冰袋、冷水毛巾等。
劳动者预防措施
补充水分及电解质。少量多次饮水,保持身体水分。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,应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品。
关注气温变化,及时进行调整。关注气温变化,了解高温天气注意事项及作业时间要求。当过于炎热时,可用湿毛巾擦拭皮肤,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。避免大量出汗后直吹空调,应先擦干汗液或者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后,再进入空调房休息。
合理饮食,补充营养。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,多食用含水量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。
规律起居,保证充足休息。规律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,有利于防范职业性中暑等健康风险的发生。睡眠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。
防暑无小事,安全大于天
高温天气下的户外作业关乎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。预防中暑需要个人、企业共同努力:个人应增强防暑意识,科学补水、合理作息,及时识别中暑先兆;企业需严格落实高温防护措施,调整作业时间,提供必要的防暑物资与健康保障。防暑无小事,安全大于天。只有提前预防、科学应对,才能有效减少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,确保每一位劳动者平安度过炎夏。